工程机械行业软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业普遍现
二手挖掘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经历创业和全面发展阶段,真正形成了市场化运作的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体系,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和主要市场之一。年销售额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主要产品年产量达到40万台以上,位居世界第二。
目前,工程机械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已达1000余家,17个集团公司、15个上市公司、合资、独资企业近200家,全行业有职工38万人。总的来看,行业改制、重组联合已见成效,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规模效益逐步显现。1999年没有一个单位企业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2004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以上的有1家,10亿元以上的有23家,1亿元以上的有100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有300余家。目前,有7家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机械行业50强之列,其中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民营和集体企业销售收入已占全行业的一半以上。
200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利润总额只有57.40亿元。比2003年下降22.39%,盈利较好、微利或持平、亏损企业各占1/3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竞争力下降,经营不善与亏损企业多数集中在国有企业。
目前,全行业固定资产总额242亿元,其中外资54亿元,占22%。资产总额84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占独资企业195亿元,占23%。实收资本金170亿元。其中国家资本金48亿元,占28%,法人资本金51亿元,占30%;外商资本金26亿元,占16%;个人资本金36亿元,占21%;其他资本金占5%。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呈快速上升趋势。已占到行业的51%,国家资本金从“十五”规划开始时的51%下降到28%。
近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一项关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总体上已完成起步建设阶段,正处于从单项覆盖到集成提升的过渡时期。其中,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行业重点企业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在研发平台、制造平台、采购平台、市场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突破了一批占据行业制高点的高端产品和核心专有技术,系统性推进信息化管理、专项工艺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检测平台建设等核心攻关项目,提升了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但同时,由于基础薄弱和产品种类较多,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两化融合中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根据调查情况,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指出了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亟待解决的六大难题。
物流装备数字化基础薄弱
工程机械行业为离散型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较连续性制造业更为复杂,制造环节信息化建设难度更大。工程机械产品多为单件、小批量生产,常按客户订单设计,一般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制造过程复杂,重复作业率低,较难采用自动化流水线或专用自动化工装设备生产,客观上造成了提升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的困难。
为此,提高关键生产和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促进生产设备的信息连通和制造协同,提升行业整体制造设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时化和透明化、物料及质量管理可控化和可追溯化、生产进度及过程监控的可视化和远程化,是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生产制造精益化管控的硬件基础。
企业容灾备份能力不足
据调查,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已经完成了包括研发、工艺、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在内的企业核心运营信息系统的建设。该信息系统的建成,在提升企业经营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切实做好核心业务系统中关键数据的备份和系统本身的容灾措施,采用高效、可靠的同城或异地容灾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核心业务系统抵抗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的容灾能力。
生产制造精益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中,关键工序中fmc/fms覆盖率、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覆盖率和自动化生产线覆盖率分别仅为39.1%、41.451%和36.56%,全部实现车间作业计划和作业指令自动化的抽样企业仅占比4.8%,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细化到设备的抽样企业为0%,表明了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作业计划和车间调度信息化控制水平还明显不足。
因此,充分应用符合实际需要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是当前工程机械行业提升企业生产制造精益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关键。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结合an-don(主流线异常信息反馈系统)、条码等技术,将人员、设备、物料等要素整合到生产管理平台上,通过企业计划层和车间控制层的双向信息流交互动,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的有效跟踪、现场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和物流配送的条码化,实现生产制造作业的透明化,改善生产线的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满足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定制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产业链协同水平过低
随着产品全球营销网络的渗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水平,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调查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集成运作方面,现场物流环节的集成运作覆盖率仅为38.1%,在物流、加工配送、财务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覆盖率仅在30%左右,对于供应链物流动态运转层面的集成应用还相对缺乏。
为此,各大企业亟须加快产业链协同应用水平,实现产、供、销供应链更紧密的集成,实现连通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的行业产业链协同平台,促进物料的不间断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显著降低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风险管控及决策支持力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银行信贷政策的紧缩,信用销售开始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商和企业客户青睐的主要模式。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商,如中联、三一、徐工、玉柴、柳工、山推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
信用销售业务虽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市场销售业绩,但也为企业未来的资金安全回笼带来了极大的不可预测性。为保证工程机械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下更好地成长发展,加强采购欠款、融资租赁、按揭放款、客户应收等在内的信用销售风险控制,实现对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的经营风险决策支持,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建立实时、高效、统一、全面的风险控制业务分析视图,成为了现阶段企业生存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综合决策、企业预测预警和信誉建设等相关业务的决策支持力度均不超过40%,表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企业风控业务决策支持能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信用销售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成为后续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深化应用的一个发展方向。
物联网应用亟待创新
在管理信息化逐步发展的同时,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大步迈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又一发展维度。目前,工程机械产品正逐步从单机智能化、信息化,向机群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大中型企业产品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远程监控、备品备件和故障维修方面,覆盖率分别为60%、65%和80%,而在产品物流、使用培训、资产保全、二手交易方面仍相对欠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已先后实现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工程机械产品的工况、地理位置及环境参数等信息,采用2g/3g等移动通讯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可靠传输,实现了海量实时机械工况信息存储及处理。
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人机和谐智能制造系统,正逐步将工程机械生产、经营和管理带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应该继续加强基于物联网的两化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大在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信息化的创新应用力度,逐步实现工程机械性能监测、健康评估、故障诊断、智能维护,向产品物流、使用培训、再制造、二手交易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机群优化调度等智能云服务的延伸应用,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机械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